巢,是動物居住的地方,通常以地洞、樹洞、泥土、岩石或建築物之掩蔽為巢;或以有機物質如小樹枝、草、葉和唾液構成,通常不同的物種有著不同形式的巢,並且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棲息地裡找到其蹤影。
大自然裡以鳥類所築的巢最為常見,但哺乳類動物、魚類、昆蟲類和爬行動物亦會建造巢。部份鳥類會將巢建在樹上,部份則會將其巢建築在岩礁上,有的鳥類則會將巢建在地上或地洞裡。
巢由點、線、面構築而形成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喻涵了原點、孕育、成長、關懷、框架、防衛、過渡之意。
鳥巢為鳥類庇護立命之所在,使雛鳥汲取大地之養分吸收日精月華。其曝露於大自然接受風吹日曬雨淋及寒霜,看似一脆弱的個體實則為雛鳥提供了一個堅韌穩固的家。它象徵了一個原點,由前人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庇所,同時,安居此空間之個體如同被選取般之至於框架中,如人類之求學、就業、社群團體,被一個又一個框架所桎梏及選取。當受壓抑時,急欲擺脫枷鎖掙開框架突破原點,突破自我之極限。
1968年出生於新莊老社區巷弄間,紡織廠、豆腐間、糕餅舖、豬舍、木雕坊羅列於住家周圍,隔壁頂樓也是豬圈,阿公則一早推豆米漿攤車在廟前擺攤。空氣中味道五味雜陳並充斥著小孩嬉鬧聲,吆喝聲,日復一日。假日除了幫忙打理豆漿攤的生意,在家還得摺紙盒、組裝假花等家庭代工,彼時正是台灣經濟發展快速的年代。
經濟起飛後,記憶中的空地、工廠全被住宅大樓佔據,兒時玩伴隨著升學主義一一消聲匿跡,叛逆的青春期只能藉由筆下的鐵金剛及動漫大頭穿梭於代數及方程式間來排遣。
就讀於聯合工專陶業工程科時,我的陶藝啟蒙老師正是赴日深造陶瓷的專才陳煥堂老師, 兩年陶瓷專業的洗禮奠下日後走向陶藝創作的基礎。就業選擇到陶瓷產業密集的鶯歌,並進入陶瓷原料公司上班。在這,我認識到原料的實際應用,接觸到藝陶、衛浴磁、精密陶瓷、建築瓷,從實驗員到業務專員,長進了專業技能並豐厚了人脈。擔任業務時一直無法忘情於陶藝創作,因緣際會下,拜潘俊任為師習得了仿生手捏壺的技法,常廢寢忘食,只為精雕細琢一把壺。1998年,賣出第一把壺,獲得鼓舞後義無反顧一腳踏進陶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