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翠裏紅
將油滴與潤青釉重疊,以適合的升溫曲綫還原燒成,便成為融合了青瓷的潤雅與油滴的瑰奇之翠裏紅,所有色調的形成只以鐵為發色劑。
在柳永的鶴衝天一詞中,有這麼一段「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這詞中的-偎紅倚翠-自然是遊賞眾佳人之間,不勝快哉之意。由此看來,所有作陶人皆可為柳永,看周遭一件件親自完成,姿采更勝佳人的典雅作品,偎紅倚翠之餘,且添個淺酌低唱,個中快意,只有個中人能解。
此釉於潤青釉面中析出孔雀羽油滴,翠色與殷紅形成和諧的對比,呈色溫潤而雋永,故名“翠裏紅”。
翠裏紅的呈色既是源於油滴,因而油滴釉那變色龍般的釉彩特質自然是少不了的,只要把成分與燒法稍作調整,從橙紅、赭紅、胭脂紅到紫紅,都可以是翠裏紅中的紅,至於翠的部份,從蘋果青、琥珀黃到墨玉綠,各類紅與翠的組合,各展風姿,各呈佳妙。旨在呈現釉彩的無限逸趣,成就翠裏紅的脫俗與清麗。
我把翠裏紅這件衣服穿在杯、盞、壺、倉、瓶…各式器物上,看來真是貼身而優雅,每回的午茶時光,她們總是默默地陪著妻與我,恬靜而不張揚,像魔法師一般,把前庭變美,把茶湯變甘甜,也把遠山變青翠了…這樣歲月不驚的悠緩生活,或許是作陶人的幸福之處。
燒出典雅、雋永具有深度的釉彩,是多數陶者孜孜不倦的課題,然而它總是不輕易現蹤。不論是從灰釉、銅釉、油滴、志野、蟲蛀、縮釉、青瓷…等哪一種領域去著手,想要攀上高峰,從釉式調整、坯土調配、窯火氣氛到升降溫曲線等諸多程序,沒有一樣是馬虎得了的。至於忍受那一次次開窯後的失望、頹喪,打起精神重新來過的畫面,幾乎像同一個影像倒帶般不斷重複出現。這個過程往往冗長而緩慢(因為燒窯升降溫是急不得的),為了燒窯,你得不斷的製坯,結果是,坯形從青澀轉為成熟,韻味也日趨沉厚。
因為不斷從失敗的窯燒經驗中摸索、修正,陶者對窯火的掌控也日趨得心應手
,於是火、土、形、色一一到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這是上天為不斷堅持精進的作陶人所作的肯定,這樣的一條遠路,對一位夠認真的陶者而言,五年、十年…都不算長。然而,藝術創作的路是永無盡頭的,需要秉持著最大的熱誠去追求極致直到最後,陶者浸淫在這一方交雜著悲喜苦樂的境域中,與火神共舞,與天地獨往來,似乎也頗能樂在其中。___________莊瑋於2019
莊瑋簡歷
1962 生於屏東,本名莊見智
1984 畢業於聯合工專陶瓷科
1993 從吳毓棠習釉,林瑞卿習手拉坯
1996 第四屆金陶獎入選
台灣陶藝展入選
1997 第五屆金陶獎入選
台灣陶藝展入選
第六屆台灣工藝競賽入選
第七屆陶藝雙年展入選
1998 第三屆日本亞洲工藝展入選
第十五屆全國美展工藝類佳作
第五十三屆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
2000 史博館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
美國丹佛市中華當代陶藝展入選
2018 當代陶藝館翠裏紅個展
2019 天仁茗茶文化館翠裏紅陶藝創作展
邀請展:總統府藝廊、鶯歌陶博館
歷史博物館、科學工藝博物館
個展、聯展:多次